当前位置: 德宏频道/ 政务服务
强化食品安全 让百姓吃得放心
2018-02-07 11:46:37   来源:德宏团结报
分享至:

社会关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从来就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食品安全事关百姓安康、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也成为了参加州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热点,大家围绕食品安全新形势各抒己见,共同发声。

代表声音

完善监管机制,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芒市代表团的孟玉相坐代表说,群众爱吃生冷食物的传统饮食习惯长期存在,农残检测能力有限以及网络销售、网上订餐等新业态的兴起,给监督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孟玉相坐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执法检测装备配置及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升基层监管能力。进一步健全监管网络,着力构建全覆盖、可追溯的监管网络,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使涉事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同时,充分发挥“三员”的作用,积极推行农村自办宴席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使监管充分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并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饮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切实提升权重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管中来,努力营造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农贸市场生、熟食摊紧邻或混杂,装泡菜等食品的容器多是五颜六色的塑料桶,饵丝米线筋骨越来越好、颜色越来越亮、口感越来越爽滑却让人越来越不敢吃……”方文俊代表认为,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多年来,我州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也比较到位,除偶发的食用菌中毒事件外,食物中毒事件在我州并不多见。但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尤其是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小食摊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方文俊代表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加工、生产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其生产加工等行为,让老百姓真正吃上安全、健康、绿色的食品。

“食品安全的问题在食品的种植、加工生产、流通、存储等多个环节均同时存在。”张益俊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应职权分明,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对市场上流通销售的食品均应建立追根溯源机制。对造成食品不良事件的个人、单位,应依法惩处、绝不手软,同时应建立黑名单制,严重者终身禁止参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事业。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安全认知和维权意识

刘晓玉代表说,近几年来,一些保健品企业以企事业退休、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为目标,通过经常看望、问候、关怀、赠送小礼品、组织游玩,以及组织健康讲座等活动进行夸大保健品功效的宣传。致使许多老年人深信不疑,有病不去医院,只信赖保健品,反而耽误了病情。而有的企业打着销售保健品的旗号,进行非法勾当。

刘晓玉代表建议,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进行宣传,提高老年人保健品的正确的消费意识,防止上当受骗;加大家庭美德宣传,加强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倡导子女对老年人多一些关怀,防止老年的空巢心里而参与保健品销售企业活动而深陷其中;公安和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打着销售保健品进行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的企业予以严厉打击,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媒体宣传和披露方式,对有关食品安全的事实情况进行实施监督,积极向大众传播有关的食品安全和维权知识。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曝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法企业,引导公众趋利避害。创建食品安全消费者维权绿色通道,畅通反映渠道;执法部门要公正透明地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健全保障机制,严把食品质量检测关

孙姗姗代表说,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当前,农产品生产依然以散、小、乱的分散经营为主,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均在田间地头。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农村更是由于卫生监督力量薄弱,成为监督盲区,不少伪劣食品流入农村。

孙姗姗代表建议,要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科学合理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抓好工作落实。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配齐配好相关检测工作所需设施设备,抓好源头质量检测关。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县乡村组农产品检测工作队伍,并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提升检测操作能力水平。

民生所指,责任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面对百姓期待,社会各方必须再接再厉,把食品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生活安心。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