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沧桑巨变70年 德宏人民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6日 14:33:01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
分享至:

  原标题:沧桑巨变70年 德宏人民奔小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德宏各族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三个三”发展思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发展基础,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进步伐,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全州上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顺利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主要目标,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全州生产总值仅为2653万元,经过全州人民不懈奋斗,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72年经济总量达到亿元,1990年迈上10亿元台阶,2008年GDP超过100亿元,仅用了4年,2012年就突破2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宏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16年经济总量迈上300亿元新台阶。2018年达到381.0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52年的1435.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

  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长。1952年,人均生产总值仅77元,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大大提高。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9033元,按现价计算是1952年的376.1倍,比1952年翻了8.6番。分阶段看,1956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元;1988年突破1000元;2010年突破10000元;2013年突破20000元。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州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日益合理,不仅有效发挥了宏观调控功能,同时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1952年,全州财政总收入仅13万元,基本为工商税,到1978年达到1464万元,1988年迈上亿元台阶,2007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64.57亿元,是1952年的49671.7倍,翻了15.6番,年均增长17.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7.0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04亿元。

  金融规模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州金融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迅猛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55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66万元,到1978年末达到5712万元,1992年末突破10亿元,2005年末突破100亿元,2010年末突破500亿元,到2018年末达到623.10亿元,是1955年的23424倍,翻了14.5番,年均增长17.3%。信贷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1955年,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93万元,1983年末突破1亿元,1991年末突破10亿元,2008年末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2018年末达到461.57亿元,是1955年的49629.9倍,翻了15.6番,年均增长18.7%。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州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国家对德宏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有限,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也十分迟缓,结构为典型的“一三二”结构。195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一产业位居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德宏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过7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87.1:0.2:12.7调整到1978年的72.2:11.6:16.2,再调整到2018年22.3:24.3:53.4,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一产业拉动,变成一二三产业共同拉动,初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州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全州的农业生产结构基本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1952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80万元,1972年达到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2013年突破100亿元,到2018年达到133.32亿元,是1952年的431.9倍,翻了8.7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到68.18万吨,是1952年的4.6倍,年均增长2.6%,是云南省粮食调出的唯一州(市);油料产量0.59万吨,是1952年的21.7倍,年均增长4.8%;甘蔗产量318.0万吨,是1952年的1134.7倍,年均增长11.2%;烟叶产量2.80万吨,是1978年的152.3倍,年均增长13.4%;猪牛羊肉产量达到5.16万吨,是1978年的8.8倍,年均增长5.9%。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州工业一穷二白,十分薄弱,全州工业产值仅为1万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德宏州全境开放,工业经济经历从小到大的巨大变化,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生产能力薄弱向门类齐全、生产结构逐步合理迈进,工业结构不断调整,重工业不断提升,制糖厂、发电厂、机械厂、水泥厂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呈现出协调快速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了以发电量、成品糖、酒精、饮料酒、水泥等为骨干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分阶段看,197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5281万元,1982年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到2018年达到228.59亿元,1952至2018年间,按现价计算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8%。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7%。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由1955年的1万千瓦小时增到2018年的141.09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25.2%;成品糖由1956年的170吨增到55.12万吨,年均增长13.9%;酒精由1958年的7吨增到4453千升;饮料酒由1955年的33吨增到9015千升;水泥产量从1969年的33吨增到417.72万吨,年均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飞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州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1952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仅有0.83万元,1952年至1976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在1000万元以下,平均每年投资405万元。改革开放后,德宏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加强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阶段看,1977年突破千万元,1984年突破亿元,1997年突破10亿元,2009年突破100亿元。1952年至2018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7.3亿元,年均增长25.7%。

  消费市场繁荣昌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居民商品消费主要以吃、穿等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生活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消费品种类丰富,贸易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76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52.30亿元,是1952年的1997.7倍,翻了11番,年均增长12.2%。分阶段看,1980年达到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14年突破100亿元。

  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州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多措并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边贸,大胆走别人不曾走过的新路,赢得“中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美誉。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42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8.04亿美元,是1978年的1403.8 倍,翻了10.5番,年均增长19.9%。其中,出口额26.73亿美元,是1978年的953.8倍,年均增长18.7%,进口额21.31亿美元,是1978年的3435.7倍,年均增长22.6%。

  旅游业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宏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少数民族节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七彩云南 美在德宏”“魅力中国城”等品牌体现了地域特色,使旅游业逐年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8年,德宏州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最终斩获“十佳魅力城市”荣誉,使德宏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升温。接待旅游总人数由1991年的79.13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2528.02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业总收入由1991年的0.05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76.25亿元,年均增长40.3 %;至2018年末,全州共有旅行社62家,其中:边境游承办社3家,入境和国内旅行社22家,分社12家,服务网点25家,国际旅行社3家;等级景区7个,其中4A级2个,3A级3个,2A级2个。

  基础设施和产业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支撑力度加大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州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67.0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81.06万亩。水利投资由1953年的0.8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533.03万元,到2018年达到14.93亿元,年均增长20.5%。建成大中小型水库72座,以供水、防洪、灌溉、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全州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由1952年的0.33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54.22万元,再到2018年的93.7亿元,年均增长25.2%。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52年的119公里增至2018年的8213公里,州内2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100%,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杭(州)瑞(丽)高速直通口岸,州内建成瑞(丽)陇(川)高速公路,陇(川)腾(冲)、芒(市)梁(河)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县县通高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大(理)瑞(丽)动车铁路全线开工,全州首个通用机场陇川通用机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1990年通航的芒市机场现已开通了直飞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12条和缅甸曼德勒国际航线,平均每天执飞30个航班,成为全国排名第69位、云南省排名第4位的中型机场。德宏正在加快构建集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通讯网、电力网、油气管网 “六位一体”现代国际互联互通综合枢纽网络。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居民通信方式主要依靠邮政传递,通信效率极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州电信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从无到有,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互联网规模不断壮大。邮电业务总量从1952年的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48亿元,翻了14番,是1952年的16843.4倍,年均增长19.9%;电话用户从1952年的67户,迅速发展为2018年末拥有城市固定电话6.92万户、乡村固定电话1.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2.92万户的规模。截至2018年末,宽带互联网用户已达34.63万户。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特别是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城乡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德宏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且增长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就业、增收入、强保障、惠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2018年,全州在岗职工人数为102447人,是1978年的3.1倍,年均增长3.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90元提高到2018年的79396元,是1978年的133.6倍,翻了7.1番,年均增长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2226元提高到2018年的29093元,增加了26867元,翻了3.7番,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87元,提高到2018年的10325元,增加了10238元,翻了6.9番,年均增长12.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55年的6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02.24亿元,翻了16.0番,年均增长19.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科技创新成绩斐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德宏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全州R&D经费投入总量为18898万元,其中,企业投入12336万元,科技部门投入6352万元,教育投入188万元,其他投入22万元。全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168人,州级学会、协会33家,会员有8392人。2018年,争取到国家、省科技(科普)计划项目33项,投入经费1473.8万元;州级科技(科普)计划项目立项20项,经费达250万元。

  教育事业呈跨越式发展。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人民教育意识增强,居民整体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受教育人数大大提高。1952年,德宏仅有2所普通中学,144所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仅78人,在校小学生数711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3人,小学专任教师155人。到1978年有成人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67所,其中高中20所、小学1554所、幼儿园5所;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达200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108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30536人,其中高中4689人、小学在校生数105773人、在园幼儿95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民大扫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两免一补”资助等政策实施,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德宏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11176人,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0.9%;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937人,是1978年的11.9倍,年均增长6.6%;普通中学招在校生68645人,是1978年的1.2倍,年均增长2.0%;小学在校生114764人,是1978年的0.1倍,年均增长0.2%;在园幼儿达47528人,是1978年的49.8倍,年均增长6.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8.72%;高中阶段入学率79.77%。

  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宏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增加,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2018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文物管理所6个,公共图书馆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8.37%,电视人口覆盖率98.88%。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事业焕发生机,极大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全州运动员参加国家级体育比赛2次、组织对外交流4次、省级比赛10次、州级比赛20次、县级比赛93次。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7枚、银牌17枚、铜牌15枚。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德宏州卫生医疗条件薄弱,人民健康难以保障。1952年,全州卫生机构数仅有8个,卫生机构床位27张,卫生技术人员13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乡医保并轨政策的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城乡居民能够享有的医疗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全州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州医疗卫生机构达558个,是1952年的68.8倍,翻了6.1番,年均增长6.6%;卫生机构床位达9080张,是1952年的335.3倍,翻了8.4番,年均增长9.2%;卫生技术人员达9082人,是1952年的65.3倍,翻了6.1番,年均增长6.6 %;其中,执业医师2311人,助理医师573人,注册护士3674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90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德宏州砥砺奋进,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全州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和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国家“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经济走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等多项战略中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精神,在新一轮沿边开发开放大潮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德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使“魅力之城”德宏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大步迈进。(通讯员 杨霆)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