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头图 >> 正文
德昂山寨新事儿多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5日 14:47:40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
分享至:

  原标题:德昂山寨新事儿多

  村民李美坤捧着“致富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早晨的茶叶箐,鲜嫩的茶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牛叫声唤醒了李阿门老人一家,几缕炊烟从烟囱飘出,后院的几窝母鸡正带着小鸡觅食。

  31岁的李美坤家二层楼房干净整洁,一辆崭新的白色越野车停在院场。她是村里的女能人,家里40多亩的坚果已挂果,除了自家的收成外,还收购坚果鲜果、养牛、养猪、种茶、种咖啡,她和爱人忙碌着,一刻也不停。

  李金华家刚卖了几头黄牛。2014年盖起的两层庭院小楼里,老母亲在二楼安静地织布,媳妇在一楼侧房牛圈忙着喂刚买的3头黄牛,日子过得和美又有奔头。

  这是勐戛镇茶叶箐村民小组一景。走在这里,笔直的道路通往每家每户,红墙白瓦,宽敞的院场内,牛儿悠闲地吃着草料。村头,一眼就能看到村卫生室里,村民三三两两进进出出。

  今年57岁的勐戛村委会副主任杨宏明是土生土长的茶叶箐村人。他说,像这样的新鲜事儿,在德昂山是越来越多了,德昂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

  但在过去,茶叶箐村德昂人的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村里79岁的李阿门老人是村里70年变化的见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村里的房子都是鸡罩房(德昂族民居,房顶是茅草铺盖,墙壁是竹篱笆围成,形似罩鸡的鸡笼而得名),靠卖野菜、烧火炭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有了灰暗的颜色。

  “那时候路不通,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挑着木柴、木炭到风平镇去卖。来来往往要4个多小时,回到家天已经全黑了。没有电灯,孩子在黑黑的房子里等着大人回来,还饿着肚子。1966年后,村里办起了合作社,虽然有了吃的,但吃的是玉米和麦麸掺在一起的玉米饭,麦麸还要到芒市去抢。”李阿门老人回忆说。

  茶叶箐村是德昂族聚居的自然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240户1086人,村民都是德昂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茶叶箐离勐戛镇政府有5.6公里,20世纪80年代初通了毛路,之后又修起了弹石路。过去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辛苦种出的粮食、养出的黄牛拉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村里的发展一直滞后不前,成了全市有名的贫困村。

  李阿门老人说,以前进出茶叶箐的路是土路,雨季只能走路出山,泥水能没到大腿。村民赶集出行全靠一双脚或是牲口驮。近年来随着芒市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持续深入,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各项举措强力推进,地处深山的茶叶箐村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村道全都铺成了水泥路,村民种坚果、养牛,都有了不错的收入。李阿门老人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村子里摩托车是标配,去镇里和芒市赶集都没人走路了!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芒市交通局和勐戛镇党委、政府对茶叶箐村的道路进行了重点规划和建设,2014年投入资金20万元,修建完成进村道路1公里;2019年投入资金50万元,修建完成村内道路1公里;2018至2019年投入资金60万元,修建完成芒市往至茶叶箐小组通村道路1公里,交通建设日趋完善。

  路修到了家门口,茶叶箐村的产业发展迎来了春天。茶叶箐的种植业从过去的甘蔗、水稻、玉米调整为坚果、咖啡、畜牧业、水稻、甘蔗,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村民李金华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养牛,一年能出栏4次。他介绍,这些年路好了,收购商直接到家里来收牛,足不出户就能卖出好价钱。

  在李美坤家里,她告诉记者,家里的坚果年收入大概有7万,越野车就是用一年坚果的收入买的。“我们想到芒市买一套房,咱也当个城市人!”李美坤笑笑说。

  2019年,茶叶箐村坚果种植面积达到1700多亩,大牲畜出栏数290头、肉产量30800公斤。勤劳的德昂人养出的牛、种出的坚果、水稻、玉米源源不断地装上车拉出山外去,换来了一年比一年好的光景。

  近年来,政府还投入资金306万元,完成了81户危房修缮加固及拆除重建;投入资金40万元,建设完成了茶叶箐饮水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修建茶叶箐戏台;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修建了德昂族文化广场。

  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据介绍,茶叶箐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021元增加到2018年的10107元。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有卫生间、太阳能,卫生室就在村头,看病也不难了。

  杨宏明告诉记者,今年茶叶箐村完成了整村脱贫的任务,村里有的农户仅种植坚果一项的收入就可达到30多万元,少的也有七八万元,如果全村的坚果投产后,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可达数万元。

  李阿门老人家里也刚卖了7头黄牛,6万多元的收入刚刚揣进了兜里,家里关满了又刚买回来的水牛。“这两年全村人都在争先恐后地盖房子,村里又计划着修公路了,我们犁田、犁地都不用牛,都已经机械化了,到地里干活开的是摩托、拖拉机,家家养起了牛,政策好得已经没话说了!”李阿门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记者 张文娟)

责任编辑:毛雪勰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