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江边孕育出的神秘傣家美食——鱼干巴
在德宏,干巴有很多种,牛肉干巴、猪肉干巴等。各种各样的干巴是很多德宏人餐桌上、休闲时所钟爱的一道美食,我带大家去探访一道近来较风靡的傣家美食——鱼干巴!
冬日的龙江遮放段水流平缓、风景秀丽,江畔的芦苇摇曳,令人沉醉。在江边,我们遇到了来此捕鱼的彩金婷一家。彩金婷,一位生长在龙江边的傣家女子,此时她的丈夫和父亲在龙江上捕鱼。对于如何捕到更多的鱼儿,彩金婷的父亲可是一把好手。在江水较浅的地方,在将渔网布置好以后,可以下到水中,在水中一面前行,一面用竹棍击打水面,利用竹棍击打水面造成的声响与水花,驱赶着鱼儿往渔网中去,最终将鱼儿捕获。
在江水深处,想要捕鱼就要借助竹筏了,彩金婷父亲的竹筏非常简易,用几棵大竹并排扎在一起,竹筏尾部放一个固定的小竹墩,再配上一支划水的竹篙就配备完成了。竹筏虽简易但却实用,只要技术过硬,在竹筏上坐上三四个人不成问题,用竹筏捕鱼时一般两个人,一人撑着竹篙掌握前进后退,一人站在竹筏上撒网捕鱼,什么时候撒网,在什么地方撒网,什么时间起网,对于捕鱼的人来说,这是一门历经岁月洗礼才能熟练掌握的技术。除了捕鱼技术,有时运气也是左右渔获多寡的重要因素。在父亲与丈夫捕鱼的间隙,彩金婷带着女儿在江边一边嬉戏,一边等待着家人们捕鱼归来。
等待,对于彩金婷来说是一种常态。小时候,是自己等待父亲捕鱼归来。那些捕捉到的鱼,不仅是家里一餐一饭间的美味,更是父亲养家糊口的途径。长大后,当自己成家立业,为人之母后,带着女儿一起等待父亲与丈夫捕鱼归来,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原来孩提时父亲捕鱼归来自家制作的鱼干儿,不仅是一种美食记忆,还成了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财富密码。
“以前我们就在龙江边长大,我爸他们经常捕鱼,捕得多吃不完,我们就风干它,这样能摆得比较长,吃了后觉得放点调料会更好,然后就进行了尝试,感觉味道更好。后来就开始自己做产品卖,做到现在已经三四年了,我觉得这么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给大家尝尝瞧!”彩金婷这样说。
彩金婷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刚开始她自己一个人收鱼、杀鱼、剥鱼皮、切鱼片、烤鱼片、研究产品工艺口味、销售……要强的她即使在怀孕期间也没有停歇。一个人的时候每天加工20多公斤生鱼,后来随着销路慢慢打开,家里人也都加入一起做,后来又招了工人,用上了机器,她的巴两两鱼干巴店的加工量也上升到了日加工500多公斤生鱼。
对于原材料,彩金婷一直坚持选用每条大约1公斤左右的罗非鱼。以前加工量小的时候,她从龙江、芒市大河捕鱼人手中收购;现在加工量提升以后,龙江、芒市大河收的鱼占一部分,集市里购买的鱼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不管原料来源如何变化,对原料品质的严格把控,一直是彩金婷的坚持,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只有原材料用好了,产品的味道才会好。
虽然使用了机器,但是很多环节还是少不了人工参与,杀鱼、剥鱼皮、取鱼刺,切鱼片、烤鱼片,即使有些环节可以运用机器加工,但是手工加工依旧有优势。这些加工环节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上手操作后,就会发现并不容易。鱼皮滑不好剥、去鱼刺一不小心连鱼肉也去了、鱼片切得厚薄不一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致。
剥皮、取刺、切片后,将鱼片放置在容器里,就进入腌制过程。辣椒、酒、盐再加上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调料,用手快速地对鱼片进行搅拌,让各种调料均匀附着在鱼肉表面。待腌制到位后,将鱼片放进烤箱进行烤制。据彩金婷介绍,部分产品也会采取炭火人工烤制的方法,人工烤制的产品相比机器烘烤味道要更胜一筹,但是产量却上不去,因而只能采取部分用手工、部分用机器的方式,尽可能保证产品的独特风味。
如今,彩金婷的鱼干巴已开发出了很多品种,麻辣味鱼干巴、香茅草味鱼干巴、原味鱼皮、麻辣鱼皮、脆鱼肚等等,各有风味。彩金婷的鱼干巴事业蒸蒸日上,谈及以后的打算,她说:“我们是第一家做鱼干巴的,现在找了寨子里面的四五个人来一起帮着做,下一步想扩大规模,多找几个人来帮忙,大家一起增加收入。”
夜幕下,忙碌了一天的彩金婷一家终于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亲手制作的鱼干巴,场面十分温馨。
对于彩金婷来说,运用传统的工艺,加上自己的创新,能把自己钟爱的美味傣家美食带给家人、孩子和每一个喜欢鱼干巴的人,在传承民族优秀饮食文化的同时,为自己和周边的村民带来财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张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