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兴则文明兴 | 生态文明建设的芒市“答卷”
芒市历史上动物资源种类繁多,不乏珍稀禽兽,因绿孔雀多而被誉为“孔雀之乡”。新中国成立前,芒市坝边缘还呈现“山山有孔雀,日日孔雀鸣”的景象。但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意识不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特别是现代武器为人们使用后,野生动物受到大量捕杀,到解放初期,芒市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1.6%。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大象于晚清时期、野牛在20世纪60年代已先后绝迹。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声,也是芒市委、市政府的初心。为了绘就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图景,芒市人披荆斩棘,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相结合,共同推进。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芒市发挥优越的光、热、水、土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宜居气候、温泉康养资源,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如今,“文明城市”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钱民富 摄
黑河老坡。杨帮庆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芒市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精心呵护好绿水青山,不断加强森林资源发展保护,使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芒市林业用地面积321.1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3.8%,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84.21万亩,商品林面积236.9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8.87%,林木绿化率70%;林木蓄积量达1596万立方米。
“十三五”期间,芒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绿色发展优势成果逐渐凸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初见雏形,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民心,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市成效显著。
绿色是芒市发展的主色调。芒市紧紧抓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的环境是民之所愿,也是市委、市政府努力的方向”,在发展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历届领导班子高度关注生态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后,芒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绿色中发展。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四五”时期芒市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芒市发展的一大重点。
绿色发展,吹响了创建文明城市的集结号。整洁的道路,葱茏的道路绿化,小区李阿姨见证了小区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坦言:“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变化,小区到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为人民营造了和睦相处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倍增,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美丽芒市成了我的根,住下就再也离不开这里。”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提升。从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提升、保护治理,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打造了生态环保产业体系。同时,以“民族文化强市”、建设“旅游康养目的地”为总目标,依托基础承载和独特优势,在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中积极融入生态建设要素,把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让温泉景城联合、游憩医养共享,实现了“生态文旅”助力“绿色芒市”的良性局面,全面打响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四季旅游品牌。
钱民富 摄
芒市树牢“生态富民、生态兴村”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深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咖啡、石斛、西番莲、遮放“贡”米、核桃、澳洲坚果、橡胶等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厚植乡村生态底色,建设特色产业体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宜居宜业生态田园示范市领跑“一核两廊三带”发展空间布局。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为提高水源质量,芒市严把水环境质量关,对城区内澡地河、南喊河、南麻河、板过河、南秀河、南木黑河和芒市大河7条河进行综合治理,使水质不断得到提升,国家考核断面芒市大河风平断面水质从2018年和2019年的Ⅳ类提升至2020的Ⅲ类水质,芒市大河全流域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质以上。今日的芒市,生态、山水、田园、地热、文化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了“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共建共赢的良好氛围。
卢思维 摄
“十四五”时期,芒市将继续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导各项全面工作,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河(湖)长制、推行林长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实芒市孔雀湖和六条河水系保护修复,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奋力书写“宜居宜业芒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答卷,为加快发展、赶超跨越时代新篇章注入强大动力。(通讯员 李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