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云南生态文明实践 “打鸟人”变“护鸟人”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3日 10:50:05  来源: 云南网-德宏发布

  原标题:生态文明实践在云南 “打鸟人”变“护鸟人”

  云南鸟类物种数超1000种

  云南拥有从热带直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以及相应的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生境类型,使各种各样的鸟类均可找到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因此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鸟类物种多样性。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介绍,云南是南亚、东南亚和北亚、中亚鸟类的重要陆地迁徙通道,有40多个鸟类迁徙重要聚集地,保护好云南鸟类就是为世界和中国鸟类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自1959年成立后,几乎是不间断地开展云南鸟类多样性考察工作,近年来更是加大了科考力度,并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云南鸟类志》的编撰工作,基本查清了云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家底。

  目前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9%左右,如果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相较,云南全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就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的国家,其拥有的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3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

  双角犀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边勇 摄

  林雕鸮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内仅见于盈江 何海燕 摄

  合力参与让保护成效显现

  从大象北上到彩鹮自然繁殖,从绿孔雀保护到黑颈鹤数量增加,从4种犀鸟出现在一个边境县到河燕鸥(黄嘴河燕鸥)数量升至两位数。云南省各级政府和林草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公众都在积极参与到了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形成了良好的合力保护氛围。

  黑颈鹤 何海燕 摄

  河燕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国仅见于盈江 数量为个位数 朱边勇 摄

  据杨晓君介绍,云南省主要通过5个方面开展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注重法制建设,初步形成了我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执法严格,已全面禁止一切非法捕猎活动;保护体系健全,划建的360多处自然保护地,成为保护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措施具体,不但进行了两次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还开展了一些专项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在各保护区常年实施科研监测、救护繁育、保护教育等工作;解决冲突有保障,在全国首个实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制度,为保护行动保驾护航。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介绍说,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犀鸟谷雨林 朱边勇 摄

  蓝绿鹊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朱边勇 摄

  云南生物多样性催生生态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观鸟”旅游的兴起,云南凭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生态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一些地方开通了“观鸟”旅游线路,将传统的观光旅游与“观鸟”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游、高原绿色食品、文创产业等结合起来,在一些贫困山区建起了“鸟塘”,并催生了一批“鸟导”,这些原本的“打鸟人”成了如今的“护鸟人”,成了鸟类栖息地的守护者。

  云南生态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也让生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杨晓君举了两个例子:2017年10月16日,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出现了一只鹳嘴翡翠,这只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在那邦湿地停留了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专程前来观测、拍摄,至少带当地群众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效益。

  鹳嘴翡翠 何海燕 摄

  而位于盈江县太平镇的石梯村,居住在这里的景颇族和傈僳族群众早期多以狩猎为生,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群众除了建“鸟塘”吸引游客,还通过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吃住行服务增加收入,随着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许多曾经消失的珍稀鸟类又回到这里筑巢安家,原本山高路远的石梯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寨和观鸟天堂。野外调查发现在其他地区难得一见的犀鸟,竟有3种在该区域繁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目前可以观测到4种犀鸟的县,这里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犀鸟谷”。

  石梯村全貌 朱边勇 摄

  摄影师在石梯观鸟 朱边勇 摄

 

  滇池红嘴鸥 人民网 曾智慧 摄

  棕颈犀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尹以祜 摄

  红腿小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郑山河 摄

  线尾燕 朱边勇 摄

  班翅椋鸟 孙晓宏 摄

  绿胸八色鸫 朱边勇 摄

  黑鷴 严军 摄

  银胸丝冠鸟 班鼎盈 摄

  鹳嘴翡翠 孙晓宏 摄

  大盘尾 郑彬 摄

  杨晓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鸟类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尊重它们,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为它们的迁徙保驾护航。在云南,生物多样性催生生态服务业的案例并不少,最典型的还有每年红嘴鸥迁徙到昆明,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自然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而且随着周边高原湖泊生态的改善,红嘴鸥还能“一日游”。(张仁韬 岩晓 朱边勇)

责任编辑:黄磨西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