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要闻 >> 正文
陇把镇:小蚕茧成强村富民的“金茧子”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11:13:00  来源: 德宏团结报

原标题:陇把镇:小蚕茧成强村富民的“金茧子”

2024年,全镇桑园面积达4948亩,产值突破1335.2万元,户均增收4.42万元……近年来,陇川县陇把镇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兴、利益联结促共富”主线,落实县委“托管奖补带”联农带农机制,推动蚕桑产业从“零散弱”迈向“集聚强”,实现“小蚕茧”到“金茧子”的跃升。

党建领航强根基,织密产业发展“组织网”。他们坚持以“党委搭台、支部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引领模式发展蚕桑特色产业。紧扣县委“一县一业”工作部署,有序推进小蚕共育基地选址、土地流转、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迅速推动成本低、周期短、效益好的蚕桑产业落地见效。针对群众“怕风险、怕亏本”的观望心态,村“两委”联动包组干部,召开党员大会、院坝会,挨家挨户做好动员工作,党员、技术员先行先试,与农户交流经验做法,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收益各5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修缮蚕棚、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打消群众顾虑。抢抓“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机遇,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连片桑园建设,建成连片桑园1355.9亩、蚕棚174座、排水沟13千米、砂石路14千米,改良土壤1355.9亩,推动产业从“粗放种”向“科学养”转变。

“托管奖补带”,打造利益联结“共同体”。他们推行“托管奖补带”联农模式,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的利益链,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能参与、有收益、愿投入”。企业在小蚕共育基地把饲养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1至2龄小蚕养至3龄后给农户,养蚕周期由30天缩短至15天左右,降风险提效益。成立蚕桑技术保障小组,为选址、冬季管理、病虫害防治提供全程服务,推行“一次多养”“多批次饲养”模式,使月养蚕量从2张提高至4张。龙头企业与农户100%签订购销合同,以“最低保护价+议评定级优质优价+政策性奖励”收购,按养蚕数量分档奖励,对“蚕桑产业发展先进村、养蚕总收入先进户、单批次多养蚕先进户、亩桑产值先进户、科技示范户”分别给予嘉奖,激发农户种桑养蚕的内生动力。落实县委蚕桑产业专项发展政策,重点对桑苗、地膜、蚕棚实施补助,每亩桑苗补助800元、地膜补助117元,养蚕塑料大棚按50元/平方米补助,标准化蚕棚按100元/平方米补助。鼓励村集体和农户将自动化养蚕大棚、闲置土地出租给种植大户、培育示范户与高产户。目前,全镇共有302户种植户,其中7户收入超20万元,19户收入在10万至19万元,单户最高收入达61万元。涌现出赵阿早、何从正、瞿发贵等创业能力强、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显著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抱团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化、专业化。他们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单一养殖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蚕桑产业集群化,探索“村集体主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模式,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至村集体统一管理,目前,村集体已流转土地500亩,获流转金92万元。发挥合作社、种植大户作用,将村集体标准化蚕棚出租给大户,以“固定工+季节性工”模式提供25个就业岗位,发放工资超30万元,村集体增收租金3万元。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建成小蚕共育基地2个、蚕茧收烘站1个、自动化养蚕大棚3个、桑枝菌菇厂2个,打造了“一村一企”矩阵,年增村集体收入39万元。

下一步,陇把镇将持续深化“托管奖补带”利益联结机制,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共赴振兴。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