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连绵群山间,居住着古老的德昂族,这个人口仅2万多的民族,以其独特的安葬习俗,为全国殡葬改革带来深刻启示。他们的传统,不仅是对生命的独特诠释,更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在梁河县河西乡勐来村二古城老寨的密林中,有一片看似平常的土地,草木繁茂,生机盎然。若非当地村干部指引,鲜有人知这里竟是一处公共墓地。自2020年殡葬改革推行以来,已有24位逝者依照德昂族“深埋不留坟头”的传统在此安息。每一处葬位都遵循古制,地面不设任何标识,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植被覆盖,恢复如初,回归了自然的怀抱。
“我们的祖先一直认为,人源于自然,最终也应回归自然。”79岁的德昂族老人赵家祥说道,朴素的话语中是对传统生死观的坚守。在梁河县九保乡勐宋村,同样传承着这一理念,当地两个德昂族村寨已按此方式安葬11位村民,未新增任何永久性墓地设施。梁河县民政局数据显示,自殡葬改革以来,按照德昂族安葬习俗共安葬35人,相较于常规土葬,每安葬一人,包括坟墓及后土占用10平方米土地,可节省土地350平方米。在耕地资源本就稀缺的山区,这种生态智慧显得尤为珍贵,为殡葬改革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有效范例。
“德昂族的安葬习俗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推动殡葬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尊重民族传统是关键。”梁河县民政局副局长马荣杰表示,“德昂族‘深埋不留坟头’的做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又契合了殡葬改革的目标,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通过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我们的改革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德昂族的安葬习俗,是一套完整且独特的生命告别体系,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信仰内涵。在梁河县河西乡二古城老寨,赵家祥老人回忆起在殡葬改革以前的一场传统葬礼:村民用简易棺椁,沿着崎岖山路将逝者送往公共墓地深埋,完成了整个安葬流程。在下葬的地方垒起土堆,有的用竹篱笆简单围起来作为标识,整个过程未使用水泥石材,也无纸钱焚烧,仅以树枝拂身驱邪,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自然的干预,就像一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生命告别礼。
2020年殡葬改革推行以后,村民在殡仪馆火化后装入骨灰盒,由送葬队伍送往公共墓地安葬,下葬的地方仍然按照传统习俗垒起土堆,深埋不留坟头。
德宏州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翟盈芬认为:“这种根植于信仰、顺应自然、强调社群共治的殡葬模式,为破解‘青山白化’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解决方案。” 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德昂族为殡葬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彰显了古老传统与现代殡葬改革融合的精神。
云南网记者 管毓树 通讯员 思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