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旅游节庆 >> 正文
回龙茶研学手册里的 青芽指纹与技艺传承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6日 10:03:01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

  原标题:回龙茶研学手册里的 青芽指纹与技艺传承

  在梁河县大厂乡海拔1800米的万亩茶山,鲜芽正抖落夜露,茶垄勾画着经纬间游走的墨线,在晨雾里绣出春山的肌理,一场茶叶研学之旅让茶文化生长为立体的文明实践标本。

  茶山上的青芽指纹

  “采茶讲究‘提手采’,像这样轻轻一提,既能保证芽头完整,又不损伤茶树。”跟随茶农李苏的动作示范,亲子研学团的学员们穿梭在翠色茶海中,指尖以45度角轻扣芽茎,腕力微提的瞬间,鲜嫩的一芽一叶簌簌落入竹篓。

  李苏捏起一枚芽头,热情地介绍:“咱们回龙茶是云南大叶种,去年大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之家、乡土人才实训基地举办了11场茶叶培训,现在的茶农都用这套手法采摘鲜叶,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得以精准控制,鲜叶损耗率也就降低了。”

  当第18个茶篓装满鲜叶,李苏指向回龙寨的白墙黛瓦,邀约研学团共赴灶火与匠心的下一场相逢。

  土灶前的非遗温度

  灶膛里的柴火时不时吐出火舌,烟火气慢慢爬上茶坊屋檐,制茶师傅瞿忠传的铜锅已烧得发白,他将鲜叶倒入锅中,手臂翻扬间,青气蒸腾成白雾。“古法杀青要眼观火候,手控力度,三起三落。机器制茶虽快,但手工揉捻磨锅更有韵味”。2024年,瞿忠传凭借回龙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64岁的他已带动63名村民掌握核心技艺。

  此时茶坊弥漫着茶叶的焦香,学员们轮流体验,看着自己揉捻的茶叶在掌心渐渐卷曲,茶青在锅面划出银绿色的弧线。学员尹苏蓉满是新奇地说:“原来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杯,要经历采青、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辉锅等数十道工序!”

  茶案上的光阴回甘

  回龙茶博物馆的木桌上,茶艺师杨锦鸿手腕轻转,执壶注水,水柱高低起伏间,黄绿明亮的茶汤栗香浓郁。“回龙茶讲究一泡香、二泡甘、三泡韵,投茶量5克,注水至七分满。”学员们捧杯闻香,轻啜茶汤,揉捻时满手茶汁的黏腻和磨锅时手腕的酸胀在回龙茶汤滑入喉咙的一刻涌上心头。“原来从鲜叶到茶汤,不只是一片叶子走完从茶树枝到唇齿间的旅程,更是自己参与编织过这段草木光阴的美好回忆”,亲子研学团代表陈梦姣感叹道。

  据了解,为培养茶山孩子的实用技能与礼仪素养,大厂乡中心学校连续10年在少年宫开设茶艺课外实践,成立了由30人组成的学生茶艺社团,多次在回龙茶文化节开幕式上展演。青少年在童年成长的味蕾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沉淀出比课本更鲜活的文明印记。

  鲜叶在指尖上蜕变,文明在茶香中生根。近年来,大厂乡依托高山生态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回龙茶文化资源等,推出茶园观光、采茶体验、制茶观摩、茶艺欣赏等茶叶研学项目,累计为1200余名游客提供研学实践服务,带动30家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

  当传统技艺遇见新时代文明实践,都市客人们带着亲手制作的茶品返程,带走的不仅是回龙茶的馥郁,更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传承。(孟成俊)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