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岔路乡有个“菌菇小学”
盛夏,在芒市五岔路乡海拔1800米的梁子街小学闲置的教室里,榆黄菇层层叠叠地生长;榕树下,露水鸡枞正破土而出;山坡上,北风菌竞相舒展。微风拂过,菌菇的清香与湿润的泥土气息交织,让这座废弃的校园焕发新的生机。
2024年7月,梁子街小学撤并至五岔路乡中心小学,空置的校舍一度沉寂。但五岔路乡党委很快发现了它的新价值——这里气候温润,夏季均温仅22℃,加上丰沛的山林腐殖土,简直是菌菇生长的“天堂”。于是,当地党委、政府联合芒市五岔路乡商会、梁子街村集体,将校园改造成集约化菌菇基地,试种虎掌菌、北风菌等7个品种共3.5万株。短短半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一条“真菌致富”的新路子逐渐清晰。
“想把菌子种到我们家乡的坚果地、桃树下这些地方,目前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产量增加之后的保鲜问题和烘干问题。”芒市五岔路乡商会秘书长张贤孝坦言。目前,基地已建起食堂,为未来的研学团、采摘游客作准备。
梁子街村党总支书记李开云信心十足:“菌菇产业现在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很好的路子,希望这个产业能够越做越大。”
据悉,五岔路乡党委、政府结合1800米至800米的海拔落差,谋划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领导干部分别按照挂钩包村的分工牵头推动产业发展。“比如梁子街村就以发展人工菌为主,芒蚌村海拔略微偏低一点就以发展稻田鱼养殖为模式,海拔比较低的弯丹村就发展弯丹牛、小耳朵猪,最终实现一个村有一个品种。”乡党委书记邢美高介绍。
夕阳西下,山间的雾气慢慢升起。曾经回荡着读书声的校园,如今飘荡着菌菇的芬芳。这座“菌菇小学”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记者 石喃喃 通讯员 许俊 王天助 杨娇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