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户育乡:民族团结石榴籽 一老一小总关情
近年来,户育乡依托寒暑假、民族节庆、农家书屋课堂、非遗传承课堂等载体,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在边疆绽放,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童心中扎根。
假期关爱不缺位
温情守护伴成长
暑假的芒弄农家书屋里,“民族小课堂”热闹开课。社工尹腊崩用景颇语和汉语为孩子们讲解课文,桌前的困难儿童小腊端(化名)听得格外专注。这个因父亲早逝、母亲务工曾一度自卑的孩子,在假期托管中逐渐开朗,他举着景颇文课本说:“老师,课本里说‘家是最小国’,我现在懂了!”
这样的场景在户育乡的寒暑假从未缺席。市妇联、团市委、市关工委、社会热心人士等为困难儿童送来衣服、文具、书籍,志愿者陪着孩子们写春联、剪窗花。暑假中,课堂开设作业辅导、安全实训、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假期充实而温暖。“以前孩子放假没人管,现在农家书屋成了‘第二个家’,我们打工也安心。”一名务工家长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节庆互动融真情
文化浸润促团结
端午节的清晨,芒弄农家书屋广场弥漫着粽叶的清香。社工尹腊崩带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糯米、蜜枣在手中翻转,老人一边教折粽叶,一边讲屈原的故事,孩子们则把亲手包的粽子递给老人,广场上满是欢声笑语。
在户育乡,民族节庆是联结“一老一小”的重要纽带。在芒弄农家书屋里,目瑙纵歌节上,孩子们跟着长辈跳集体舞,在欢歌中理解“团结奋进”的文化寓意;中秋节的月光下,各族家庭围坐分享月饼,共话“月圆人团圆”的家国情怀。“节庆里学文化、长见识,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各族群众是一家人。”芒弄村支书金弄兰感慨道。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织锦针线连古今
在芒弄非遗传习中心,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织机上。74岁的景颇族非遗传承人杨果正握着10岁麻宽(化名)的小手,引导彩线在经纬间穿梭。“这是‘回’型花纹样,代表祖先迁徙路线;那是‘花朵’图案,象征着美好的生活……”麻宽曾因家境贫寒而羞涩,如今眼神里满是专注,从幼儿园接触基础针法,到小学加入兴趣班,织锦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在户育乡,“景颇织锦进校园”已坚持10年。户育小学坚持开设织锦课,培养小小传承人200余名。“织锦不仅是手艺,更是历史课。”杨果说,孩子们在学织景颇族“双刀”纹样时,会听老党员讲守边故事;织“目瑙示栋”图案时,会明白“一根藤子拴不住两只蚂蚱,一个国家离不开民族团结”的深意。
典型引领树新风
书香相伴育栋梁
芒弄乡村图书馆的书架前,李春瑞奶奶正领着孩子们读《雷锋的故事》。这位75岁的老人退休后扎根图书馆13年,每天整理书籍、辅导阅读,带出200多名“小书迷”。“李奶奶教我们查字典,还讲景颇族抗英的故事,我们都爱听。”11岁的排勒弄(化名)说,现在每天来图书馆看书成了习惯。
书香浸润心灵,关爱温暖成长。针对困难儿童,户育乡采取“党员+社工+志愿者+爱心妈妈+向日葵辅导员”的措施,落实助学资金、奖学金、心理疏导等帮扶措施。曾因父母离异而孤僻的男孩排当(化名),经过结对帮扶不仅学会了目瑙纵歌舞步,还当上了护旗手,当他用双语喊出“我爱中国”时,台下的爷爷热泪盈眶:“娃心里有光了!”
山寨新貌映初心
幼苗茁壮向朝阳
如今的景颇山寨,处处是孩子们成长的身影:芒弄乡村图书馆里,李春瑞奶奶的读书声与织锦机的嗒嗒声交织;节庆时,各族孩子与长辈共庆的欢歌传遍山谷……从非遗传承到爱国教育,从日常关爱到节庆互动,户育乡用点滴行动为孩子们搭建起健康成长的平台。
“团结的火塘旺,幸福的花儿香。”正如景颇族谚语所言,户育乡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把“一老一小”的事办实办好,就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播撒团结之种、浇灌幸福之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每一位老人的欣慰,都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鲜活注脚,彰显着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更预示着边疆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余颖 杨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