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要闻 >> 正文
以坚韧为笔 绘民族纹样长卷——瑞丽青年杨昊锦的十年“文化守护梦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5:16:00  来源: 德宏网

原标题:以坚韧为笔 绘民族纹样长卷——瑞丽青年杨昊锦的十年“文化守护梦

从园林设计专业生到民族技艺传承人,瑞丽青年企业家杨昊锦用十年坚守,让德宏民族风情绽放新彩。

身残志坚:归来的“文化种子”

1989年出生的杨昊锦,左臂患有先天残疾,但这从未成为他向命运低头的理由。“别人能做到的,我付出双倍努力也一定能行。”怀揣着这份倔强,他考入云南艺术学院,主修园林设计专业。2014年毕业那天,他站在昆明的街头,脑海里却全是家乡瑞丽的竹楼、织锦和目瑙纵歌节上的欢腾——那些从小浸润的民族风情,像一颗种子在心底破土而出。

“家乡的民族文化正在现代化浪潮中慢慢淡去,我不能看着它们消失。”带着这份执念,杨昊锦拒绝了大城市的工作邀请,毅然回到瑞丽。他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民族装饰公司,“这是离民族文化最近的地方,也是我学习传承的起点。”从绘制第一张民族纹样草图,到跟着老匠人学习景颇族木雕技法,他的笔记本上渐渐写满了傣族孔雀纹的寓意、阿昌族刀具的纹样密码。

十年深耕:从工作室到“文化矩阵”

2015年,杨昊锦用仅有的积蓄创办了瑞丽市华韵民族装饰工作室,这是他“文化守护”的第一块试验田。小小的工作室里,他既是设计师,又是采购员,常常为了一块契合民族风格的木料,驱车数百公里前往边境村寨。

十年间,他的“文化版图”不断扩大:从装饰设计所到文化传媒公司,从农业开发公司到民族艺术有限公司,再到集民俗体验与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韵山农庄。如今,他创办的企业已解决100余人就业,其中不乏残疾人的身影。在华韵民族艺术装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几位残疾员工正专注地雕刻着景颇族“目瑙示栋”纹样,“杨总教我们手艺,还告诉我们这些纹样背后的故事,在这里工作很踏实。”员工排勒干说。

喊沙村的美丽乡村改造、芒约泼水广场的舞台设计、户育乡的民族特色寨门……这些德宏人耳熟能详的地标,都印刻着杨昊锦的设计巧思。他将傣族的干栏式建筑理念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让传统与当下自然交融。2017年,他带领团队设计的中缅胞波节彩车,以“中缅友谊树”为主题,通体镶嵌着傣族织锦与景颇银饰,一举拿下彩车评选赛一等奖,成为当年节庆最亮眼的风景线。

薪火相传:不止于“守”,更在于“传”

“一个人的坚守太孤单,一群人的传承才有力量。”这是杨昊锦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公司里,每周都有“民族文化小课堂”,他亲自授课,从民族历史讲到纹样设计,从传统建筑规制讲到现代装饰应用。“员工不仅是技术工人,更应是文化传承人。”他说。

这份理念让他的企业不仅是经营实体,更成为文化阵地。2021年,瑞丽市景颇族民间传统建筑装饰技艺传承基地落户他的公司;2023年,他被正式认定为景颇传统建筑装饰技艺传承人。“这不是荣誉,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指着墙上的证书说,“现在我们正在整理景颇族‘刀梯’装饰纹样的数据库,要把先辈的智慧留下来。”

大爱无声:从“自强者”到“引路人”

作为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军人才,杨昊锦始终记得自己走过的路。在他的农业开发公司和装饰艺术公司里,专门为残疾人设置了适合的岗位,提供技能培训。“我知道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是平等的机会。”他还担任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评委,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残疾人“靠手艺立足”。

如今,杨昊锦的“文化守护梦”仍在延续。他规划着在韵山农庄里建一座民族手工艺体验馆,让游客能亲手制作景颇织锦、傣族陶艺;他还想编写一本《德宏民族装饰技艺图鉴》,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德宏的民族文化有多美。

从昆明城市美化设计大赛一等奖到省级创业领军人物,从残疾青年到文化传承者,杨昊锦用十年时间证明,命运给的“缺憾”,可以成为追梦路上最独特的勋章。而他笔下的民族文化长卷,正在德宏的土地上,越绘越绵长。(记者 倪桂英)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