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保乡:板凳夜话,点亮乡村“暖心灯”
暮色四合,九保阿昌族乡的山坳里渐次亮起灯火。乡、村干部踏着夜色走进村寨,去赴一场与村民围坐板凳的夜访恳谈。
“我们天不亮上山采茶,天黑才回家,白天寨子哪能见着人?”茶农曹大姐的话道出农忙时的困境。田间地头是农户的“战场”,传统“8小时内办公”模式与群众的作息节奏格格不入,“人难拢、民情难收集”成了堵在乡、村干部心里的疙瘩。
群众的急难愁盼,从来都是工作的突破口。“只要方便群众,多跑夜路、多熬夜,也值得!”乡党委书记尹行帮调研后拍板推行“板凳恳谈”夜访工作制:趁着农户晚间歇脚的空当,把政策宣讲、事务办理、民情收集等搬到院坝里、火塘边。
山乡的夜晚就此热闹起来。干部们先帮张大爷用手机缴纳养老保险、又给李婶下载反诈App……忙完这些,便用方言、民族语给政策“搭梯子”:把养老保险说成“老来有靠的安心账”,翻出菌子图谱教大家辨别毒蘑菇,用身边的案例讲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诈骗。
“不光办事、讲政策,更要听你们掏心窝子的话。”乡干部话音刚落,村民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寨子边的水塘该加个护栏”“想参加草果种植培训”“假期小孩没人带”……夜色渐深,干部的笔记本记满了群众的“心愿清单”,双向沟通让政策更贴民心,民意在夜话中“浮出水面”。夜访不仅听到了村民的心里话,更架起了干部与群众的暖心桥。
如今夜访工作成了常态:干部每月固定下沉,围着板凳听诉求、上门办实事,民意事项纳入“民情台账”销号管理,形成“收集-办理-反馈”的闭环。
路灯下,干部身影被拉得很长,却让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变得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