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缅妇女组建“共学合作社” 绿色农业破解边境气候困境
在勐秀乡等扎村高里村民小组,一个由中缅边境妇女组成的“绿色农业共学合作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与社区治理的创新之路。
高里村民小组地处中缅边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景颇族和傈僳族混居的边境村寨,跨境婚姻家庭占全村三分之一。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传统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增多,妇女作为占农业劳动力60%的主力军,面临资源获取和决策参与的双重挑战。2023年8月,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启动专项帮扶,动员3名本地妇女骨干联合10名缅籍妇女,组建“绿色农业共学合作社”。
“我们采用‘共学互助’模式,13户成员每户出资200元,项目配套1万元启动资金。”合作社负责人杨瑞东介绍。这种“政府引导+妇女主体”的运作机制,既保障了项目可持续性,又激发了妇女内生动力。
合作社选定魔芋、生姜作为主打产品,通过“田间课堂”“专家指导”“视频教学”等方式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缅籍社员杨彩玉率先试种10亩魔芋,年净收入达1.7万元,成为村民学习的典范。2024年以来,合作社新增魔芋种植18亩、生姜种植27亩,通过统一采购农资使成本降低2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5%。
“以前种玉米经常亏本,现在学会了轮作和农家肥制作,收入翻了好几倍。”29岁的缅籍妇女自孔扎门买笑着说。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妇女外出学习时,家庭男性主动分担家务,形成了“妇女学技术、全家共支持”的良好氛围。
合作社定期组织成员到保山、芒市等地考察,建立“田间互访”机制。中缅妇女在交流中突破语言障碍,共同制定生态种植标准。2025年,预计户均增收4.1万元,魔芋种植面积有望扩大至50亩。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杨瑞东表示,将建设生态试验田,完善“共学、共产、共销”机制,打造边境地区妇女参与气候行动的示范样板。这片中缅边境的绿色沃土,正见证着妇女赋能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记者 杨雪梅 通讯员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