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芒市竹韵——从山间鲜笋到人间烟火的百变传奇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15:23:00  来源: 德宏团结报

原标题:芒市竹韵——从山间鲜笋到人间烟火的百变传奇

雨后的清晨,芒市山里的竹笋正以惊人的速度破土而出,一个忙碌的采笋季正悄悄来临。而在勐戛镇芒旺村的山间,早已响起卢大姐细碎的脚步声,她背着竹篓上山采笋,指尖轻掐笋根,将刚冒头的嫩笋收入囊中。

丰收的卢大姐将这些带着晨露的“山珍”送进厨房,经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忙碌,美味的全笋宴上桌。甜笋煮鸡、烀笋、苤菜炒白笋、酸笋煮排骨、油淋笋、树番茄拌白笋……每一口都鲜甜无比。

在阳光的滋养下,竹笋继续“爆发式”生长成遮天蔽日的竹林,而芒市人用智慧让这份生命力延伸到生活各处,从餐桌到日常,从实用到美学,用竹子书写着独特的百变故事。

竹筑生活:从傣家竹楼到日常器物

早年间,竹子最耀眼的“舞台”当属建筑领域,傣家竹楼便是其经典杰作。傣族工匠们以竹为笔,搭建了独具风情的竹楼。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傣家竹楼虽已难觅往昔踪迹,但它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独特魅力,却深深烙印在历史长河中。

芒市的匠人们还把竹编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竹编工艺精细如绣,匠人将竹子劈成篾条,编底、穿压、交错、围圈、套入,手指翻飞间,篓、筐、扇渐次成型。

芒市景颇小伙廖勒南,匠心雕刻景颇酒筒。他手持刻刀,在竹筒上雕刻着古老而精美的花纹,用盛满美酒的竹筒来招待贵客,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对景颇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赛岩喊洼喜欢在家鼓捣那些粗细不一、厚薄不等的竹片,编制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具。他编制的竹编不但能满足家里的日常需要,多余的还拿到街上售卖。

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市的竹编种类繁多,从日常的盆瓢碗筷、桌椅板凳、鱼篓、鸡笼、竹扫把、竹刷,到用作置物器具的竹篮、竹盘、竹筒、簸箕、筲箕,再到装饰百搭的竹帽、手提包、灯罩等,其质朴的质感和自然的风格,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为家居环境增添了一份雅韵。

走进芒市街头的一家家竹编小店,各式各样的竹编手工艺品整齐摆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选购。

竹承文化:从匠心雕刻到山野天籁

竹子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是艺术的源泉,景颇族乐器吐良同样独具特色。

吐良是景颇族最独特最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之一。做吐良要用野龙竹,由一根或两根长度、粗细相近的竹管连接而成,中间开孔。

演奏者仅凭双手开闭管口,配合气息掌控,便能奏出清脆如灵鸟啼鸣、跨越两个八度的丰富旋律。声音脆亮而高亢,旋律悠扬动听,极富山野气息。

竹子,是山林之间的隐士,却温柔地融入人们的家园,点缀了人间烟火。竹制品,让有“呼吸感”的绿色细节融入日常生活,浸润了人心。(通讯员 虞有琪 马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