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治副村长”: 梁河乡村善治的金钥匙
法治副村长杨杰入户开展法治服务。
法治副村长郭颖向阿昌族群众讲解民法典。
晨光穿透梁河县勐养镇中营村的竹篱笆,傣族老人刀勒保正蹲在火塘边,听“法治副村长”白兴友用傣语讲反诈故事。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把“陌生来电别轻信”的道理烤得暖融融、接地气——这是梁河县“法治副村长”制度落地生根的生动一幕。
2024年9月,梁河县67名“法治副村长”肩负使命走进村寨。这支以政法干警为骨干的队伍,带着法律的温度与力量,在田间地头播撒法治种子,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火塘边的普法课:
让法律懂乡土
“阿姐,您看这个案例,女儿和儿子一样有继承权呢。”在小厂乡小厂村的火塘边,“法治副村长”郭颖翻开民法典,用阿昌族群众熟悉的“家常话”解读法律法规。没有主席台,不用讲话稿,法律条文顺着柴火的烟气钻进村民心里。
农忙时送法到田埂,开学季讲校园安全,务工返乡潮重点普法维权……“法治副村长”们摸清了乡村的“时间表”,把普法课开在了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他们用景颇语讲禁毒,用傣语说防艾,把土地承包、非法集资等“硬知识”转化成“土道理”。截至目前,67人累计开展法治宣讲150余场次,6.5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补上了法治课。
院坝里的调解员:
让矛盾不升级
“要不是小张同志,这事恐怕要闹大。”河西乡三锅疆村村民李大姐提起“法治副村长”张敏,仍难掩感激。几个月前,因婚恋纠纷积怨的两家人剑拔弩张,张敏带着村调解员蹲在院坝里,先讲“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情,再算“打官司伤和气”的账,最后用婚姻法划清底线,终于让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在梁河,“法治副村长”们练就了“情法理”三味调解法。曩宋阿昌族乡龙营村的林地流转纠纷中,闫泽方拿着合同蹲在山头丈量,既讲“村集体利益不能损”的理,又算“长期收益稳不稳”的账,最终为村集体和村民守住了长期收益。数据显示,这支队伍已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80余人次,化解近百起棘手案件,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从愿景变成现实。
村委会的智囊团:
让治理有章法
“这条村规民约得改,嫁出去的姑娘也有继承权。”在九保乡九保村的会议室里,“法治副村长”正逐字逐句推敲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过去一年,他们协助35个村“刷新”了村规民约,剔除了“彩礼超8万算违法”等“土政策”,补上了“垃圾分类”“孝亲敬老”等新风尚条款。
不止于此,从村集体经济合同审查到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估,“法治副村长”的身影活跃在乡村治理各环节。勐养镇中营村搞乡村旅游开发,“法治副村长”提前介入,从土地租赁到民宿经营逐条把关,让项目在法治轨道上顺利推进。如今,梁河38个行政村的重大决策前,都多了一道“法治体检”程序。
夕阳西下,丙盖村的“法治副村长”梁自厚正陪留守儿童小岩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晚风里,傣家竹楼的风铃“叮当”作响,像在为这场静水深流的法治变革轻轻伴奏。67把“金钥匙”,正在梁河的山乡间,打开乡村善治的新图景。(通讯员 尹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