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大监督就要敢较真、见实效!”近年来,陇川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法治为盾、以监督为刃,锚定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之大者”,打出专题调查、执法检查、跟踪督办“组合拳”,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专题调查直击痛点,绘好生态“体检表”
聚焦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陇川县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河道治理、古树名木保护、森林管护、水土污染防治等一线开展调研,提出“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32条建议,推动县政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实施4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容项目,新建和改造主城区污水管网28公里,城乡“两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实现监督与治理同频共振。
执法检查动真碰硬,筑牢法治“防火墙”
聚焦法律法规有效贯彻实施,组建由常委会领导带队的执法检查组,对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重点核查污水处理厂运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领域。针对“南宛河流域生态保护源头管控不到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陇川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功效,在先后开展为期1个月的深入调研,走访9个乡镇42个村寨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法审议通过《陇川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南宛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推动南宛河流域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工程落地,以法治刚性守护生态底线。
代表建议落地有声,激活治理“新动能”
将代表建议办理作为监督“延伸链”,建立“收集—督办—反馈”闭环机制。对人代会期间代表提出的20件环保类建议,采取“会议交办+重点督办”的方式进行跟踪落实,水源地保护区精准划定、社区排污管网改造等一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纸上建议”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态福祉。
如今的陇川,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18%,南宛河、户撒河等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南宛河生态廊道项目顺利建成,菲氏叶猴、云豹、绿孔雀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今后,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拧紧监督“发条”,以法治力量守护陇川绿水青山,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云南网记者 管毓树 通讯员 陈昌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