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鱼摸虾+稻耕体验绘就新“丰”景第三届“豪茅”稻耕文化活动圆满举办
8月的盈江,是一幅被稻香浸染的画卷。金色稻浪在微风中簌簌低语,远处舂米声隐约回荡,似在诉说着千年农耕的故事。8月22日至23日,2025年盈江县第三届“豪茅”稻耕文化活动暨南算村“打鱼摸虾”体验活动在弄璋镇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场农事庆典,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与青春的接力。
“豪茅”,傣语意为“青谷饭”,汉语称“扁米”,源于傣族先民在青黄不接时的生存智慧,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县傣学学会弄璋分会会员徐焕娣表示:“我们举办‘豪茅’稻耕文化活动,不仅是为了延续一种食物的制作技艺,更是为了传承傣族人与自然共生、珍惜粮食的朴素哲学。”
22日清晨,傣族群众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齐聚稻田,老人们站在田边诵念吉祥祝词,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丰收的祈愿;青年男女穿梭于田间地头,熟练采摘颗粒饱满、色泽微黄的糯谷穗;好奇的孩童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兴奋地四处张望,时而在田埂间奔跑嬉笑,为这忙碌的场景增添了几分纯真与活力。现场众人敲响光邦鼓与象脚鼓,激昂的鼓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生动画面。
23日,游客走进制作体验区,便闻清香扑鼻,大家亲手采摘带露的青稻,体验舂谷脱壳、炒米等传统工序。“当我手心捧起那捧亲手制作的翠绿扁米,仿佛能触摸到傣家人世代相传的温度。”来自昆明的游客王女士感叹道。
与往年相比,今年活动新增了青春元素。在“豪茅”制作比赛现场,“90后”选手徐秋玉与中老年前辈同台合作。村民刀兰英欣慰地表示:“今年有很多年轻人参与活动,虽然技艺尚显生疏,但只要愿意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徐秋玉也坦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真切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分量。”
歌舞表演与各类民族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民族时装秀以稻田为 T台,绣纹服饰与稻穗相映生辉;陀螺、扭棍等传统竞技活动区笑声不断,尽显民俗文化的当代活力。最终,活动在“大地筵席”中达到高潮——手抓饭、香茅草烤鱼、泼水粑粑、扁米等傣家美食,搭配米酒与悠扬的傣歌,共同诠释着“豪茅”所蕴含的本真幸福。
此次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了盈江的文化影响力与旅游吸引力。弄璋镇宣传委员、副镇长黄涛鹍表示,活动不仅是傣族农耕智慧的活态传承,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农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盈江作为产粮大县,已实现粮食“十八连丰”,正稳步迈向“十九连丰”。如今,这片土地正以“稻”为媒,有效串联古村落与生态稻田,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