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德宏频道 >> 头图 >> 正文
探访古道关隘杉木笼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5日 14:07:00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

原标题:探访古道关隘杉木笼

“山川一览”石刻。

庚子秋,我们一行4人前往陇川县杉木笼,就“三征麓川”历史事件中记载的杉木笼关隘、打鹰山、夹象石、马鞍山等历史地名开展实地考察,搜集历史信息,体验杉木笼的厚重历史。

马鞍山开启寻访事

马鞍山位于杉木笼山脚向麻栗坝过渡的平缓丘陵地带,沿着公路旁往上的地带分布着郑家村马鞍山、俄琼马鞍山,均为近年来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俄琼村民小组是一个景颇族聚居的村寨,老寨位于王子树旁,距新址约八九公里的山上,搬至新址20余年。调研组来到村民何努兰家走访,她家位于马鞍山接近顶端的位置上,在院场平台上就可以看到麻栗坝风景。马鞍山一带分布着郑家村和俄琼两个村寨。站在马鞍山上,东面可遥看巍巍杉木笼山,北面一条大山横亘眼前即为打鹰山,一条名为菜园河的溪流源出杉木笼山,流经马鞍山,最后注入麻栗坝水库。

高山草甸觅旧迹

结束马鞍山的走访,我们又前往护国乡。站在护国乡政府旁,可远眺西北面那山色如黛的干崖梁子。护国乡政府驻地与杉木笼、王子树在山脊上连为一线,横亘于萝卜坝和陇川坝子中间,自古就是进出夷方和缅甸的交通要道,清朝时还在这一代设置了“汛”一级的军事据点,人数大致与现在的班排规模相当,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汛地”。

吃过午饭后,我们前往距乡政府六七公里的高山草场“放马场”。据当地人传说,这里曾为王骥“三征麓川”时军队放牧的主要草场之一,该地特有的高原气候、丰美的水草为军队提供了天然优质的马料。

前往放马场是一条新建的沙质土路,因几天前的连绵秋雨使道路松软湿滑,我们所乘车辆陷入泥沙后无法前行,只好徒步往返约3公里,一睹“放马场”的真容。蓝天白云,秋日高悬,草场如一匹绿色锦缎铺满山坡、河谷。山上是特有的低矮树种,往下点缀着蕨类植物。草场海拔在1700米以上,山间渗出的清泉汇聚成一条小河,顺着山势蜿蜒流过草场山谷间,滋养着这片高山草甸,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河就是南宛河的源头。南宛河流经陇川坝,在瑞丽坝尾的小容棒一带与瑞丽江交汇,流向境外。

杉木笼山顶访关庙

离开风景如画的高山草甸,前往杉木笼关旧址一带。经过五六公里的盘旋山路,便到了杉木笼村委会驻地。站在进村道路旁,即可俯瞰萝卜坝景色,也可遥看勐养坝子。

关庙即关帝庙,在云南特别是边境一线的傣族地区极为鲜见,可能仅此一处。关庙位于村委会背后,海拔在1820米,为砖木结构瓦顶,共有3间。

进入关庙门右侧立有两块碑,一块为新树的功德碑,另一块石碑则是年代久远的老碑。老碑高约0.9米,宽0.6米,厚度在15厘米左右。石碑上的字早因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而无法辨认,只有碑头上的4个大字可以依稀辨别和猜测出是“彰汉传盛”。在关庙的院场屋棚下,还摆放着一块直径约0.8米、厚度约15厘米的圆石盘,石盘上布满了字迹,横书“万家生佛”等字样。从内容推测,应该是一块旧时为纪念百姓爱戴的地方官或是纪念某次历史事件而制作的石刻。在与当地老者的交谈中,得知这圆石盘原来是一块高近2米的石碑,据说可能与“三征麓川”战事或某一次历史事件有关。石碑在“文革”中被毁坏,其中碑头部分的石块被打制成了“簸箕石”,当成碾石来用,后又被废弃置于院中。这些承载着诸多历史信息的文物被毁坏,让人唏嘘惋惜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唤醒人们对保护历史遗迹的责任感。

“山川一览”瞰河山

从关帝庙顺着村委会直行不到1公里,便是“山川一览”石刻处。此处海拔较关帝庙和村委会低一二十米,但地势直接位于悬崖陡坡前端,视野较为开阔,放眼环视可览萝卜坝、勐养坝和陇川坝3个坝子,苍翠群山间点缀着初见熟色的谷物。

石刻的山石高约8米,石崖底部约20平方米。石刻中书“山川一览”4个大字,右书“明王骥麓驻兵处”,左书“民国八年庄从礼书”等字样。因岁月久远,加之阳光暴晒、风雨侵蚀,站在巨石下方只能分辨出“山川一览”4个大字,其余小字已难以辨识。“明王骥麓驻兵处”即指王骥“三征麓川”一事,完整内容应为“明王骥征麓驻兵处”或“明王骥麓川驻兵处”。站在巨石顶上,可以俯瞰萝卜坝、陇川坝,远眺勐养坝,因而“山川一览”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作“三川一览”。简单的字意中,便可让人感受杉木笼的地理区位和军事要冲。

巨石背后与山石相夹,为一条逼仄的石道,即为“夹象石”。曾有传说,“三征麓川”时,麓川王国军队的战象冲到此处后,因石道狭窄,战象庞大的身躯无法通过而被夹在此处,“夹象石”因此而得名。《明史纪事本末》载:“英宗正统二年冬十月,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叛,侵南甸州……三年冬十二月,思任侵掠腾冲、南甸。”

微岚起处,秋风送爽。伫立在巨石顶端南望,远处苍茫大山便是王子树乡,中间一条宽六七米、仅够修一条公路的薄刀岭岗成了瑞丽江水系和南宛河水系的分水岭,两条江河在此分流,而杉木笼关也成为明清时期南甸土司和陇川土司的分界处。关隘战事硝烟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今朝的杉木笼愈发显得巍峨挺拔;古道马帮铃声似乎随着山岚飘入耳际,昔日的守关人还在酝酿陈年往事。

置身斯境,一颗心合着马帮铃声的脉动,钻入树木草丛中,渴望寻觅那一级级光滑如镜、印有马蹄的石阶。无奈古道不再现,千余年后只留下故人叙述的杉木笼段两条古道线路记忆:萝卜坝—罗岗—翁冷—邦掌,翁冷—二台坡—杉木笼。两条古道在马鞍山汇合后分别往城子—章凤,城子—章凤—勐卯,延伸到章凤、勐卯后再分道通向境外。

上中下营聊往事

从“山川一览”下面的小道,北向拾级而上,四五十米后便进入杉木笼关的一道关门,原来的古道石阶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现代的混凝土台阶和路面。此时已是晌午时分,在张应国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杉木笼一组村民段应牙家中,聊聊往事。

从元时起,杉木笼一直是军事重地。从村委会开始下至摩崖石刻上端的平缓梁子上,曾经分布有上中下三营,驻军守卫。上中下营村民最多时达到200余户。后因为移民搬迁,除五六户村民还没有搬迁外,整个山梁道路两旁的房屋已被拆除,搬迁到山下的新址。村民姓氏较多,有朱、陈、李、尹、张、杨、罗、陆、彭、聂、屈、段、刀、谢、寸、冯、董、余、吴等。

这里的汉族先民多数是跟随“王尚书安边”,也就是跟随王骥征伐麓川时遗留下的征战士兵和卫戍军人之后,其先人也多和云南的汉族来源一样,都说来自南京应天府,也就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但其真实情况也无从考证。据分析,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为当时征战士兵来自各省,均在该地集中开拔,因而都只记住了印信上留下的同一地址而认为其祖籍;其二为部分人员因前往云南一带投亲靠友、从事商贸,在此地开具一路出行所经各个关口的通关“路条”,天长日久,人们只记得路条上的印章地址,由此而被后人认为来自此地。明清时期,也有不少是内地来到云南边疆一带定居或是来到此地经商后定居下来的。在杉木笼一带,时至今日人们还口口相传着“压草头”“屯田新爷”等一些祖辈记忆中的事。人们把最先到某一地耕种并居住下来的人家称之为“压草头”,据说李、陈两姓最早在此定居。明清时期,这里还出现了“屯田新爷”,其实就是通常所谓的地主,从官府手里购置了原来由军队或官府所属的田地产权为个人所有的人户。

在菜园村民小组,我们与张应国的父亲张太良进行了简短访谈,询问杉木笼商旅往来最鼎盛状况。“那些马帮是在杉木笼山上停留歇息,一条街摆满了马垛子;牛驮就在半山腰歇脚。整个山道布满了往来的商旅马帮和牛垛,有多少也不好说。”从老人回忆中,可以想象当时古道上商旅往来的繁忙景象。

崎岖蜿蜒的马帮身影至今还镌刻在老人的记忆深处,悠远的马帮铃声仿佛还在杉木笼关隘古道的大山间回荡。(张春华

 

责任编辑:张潇予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