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0年,德宏交通大变化
“看,芒瑞大道和芒梁高速公路竟然同框了,太壮美了!”2023年初的一天早晨,笔者在三台山芒市大河以西的高山上用无人机拍照时看到,在同一个画面里,芒瑞大道沿着芒市大河旁,在云雾中向着瑞丽方向延伸;另一个方向,正在修建的芒市至梁河的高速公路,在云下露出了巨龙般的雏形。两条公路虽然方向不同,但看似首尾相接,非常壮观。于是,我非常高兴地对朋友大国说了这番话。
就在芒瑞大道的不远处,还有宽阔的龙瑞高速公路通向瑞丽,正在建设的大瑞铁路也正在紧张施工中。而从芒市机场不断起降的飞机,不断带来“天外”的人流、货物与信息。
德宏州成立70年来,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而言,从小就从历史老师与父母的口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德宏边境的贫困;从人生48多年的经历里特别是10年来的岁月里,见证了边疆曾经的贫穷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变化,更见证了德宏近年来把边远的劣势转化为开放前沿优势的大发展。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德宏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我出生在云南省梁河县大厂乡,这里地处高寒山区,曾经是省级贫困乡。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老家还没有通公路。而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的记忆里家乡的出行方式更为艰难,很多人没有走出过县城。
记得我上小学时,要走4公里左右的路,每天从家里出发,先要走很长的上坡路,然后又走很长的下坡路到达较低的河谷,并途经两条河流、一段经常坍塌极度危险的泥石路才能到校。上学和放学,总是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而路上随时出现的泥石流,则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出行安全。遇到暴雨时,没有桥的河里洪水泛滥,非常危险。有一次冒险过河时,水没到了我的腰,湍急的河水差点将我冲走。在那个年代,我们经常听到成年人被暴涨的河水冲走的消息。
由于上学路远、往返困难,我们经常在天亮前吃点杂粮早点后到校,不吃中午饭,饿到下午放学才回家,饿得头晕眼花。有一次放学,我饿到肚子疼腿发软,一路靠着找黄泡吃,才努力赶回家。上学的路都是在灌木丛中,经常有毒蛇出没。我曾见过一条蛇咬着一个梨在水沟里游动,看到一条红脖子蛇从路上滑向路边的草丛,还曾看见一条很长的蛇爬在掉光了叶子的红花油茶树上。所以,一个人上学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害怕,经过蛇多的地段,要么拿着一根长竹竿,要么握着几个石头,以防遇到蛇攻击时能够进行有效反击。
那时候,山里所有的运输都全靠人背马驮。每逢赶集日,山间小路上到处可见扛着、背着东西的人,或驮着东西的马,被绳子拴着脚被赶往集市的猪。5天才赶一次的集市,让山上蜿蜒的路变得非常热闹。我还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猪,准备赶去集市上卖,因为猪很胖,无法赶,一匹马又无法驮,最后主人只好请几个汉子帮忙抬猪去集市,结果,因路太远,猪被捆着,抬到半路就死了。
乡镇通往县城的道路也都是土路,且车辆非常少。即使有车坐,很多群众还是出不起车费,只能靠走路到县城。一些年轻人还会不顾货车司机的意愿,强行爬车求坐。有些司机倒好,你上去了他也不说,看到爬车人要下车,他就放慢了速度,给爬车人安全下车。而有的司机则相反,看到爬车人要下车,他们反而把车开得更快,爬车人只好从车上跳下来,跌得全身是伤。
而我们是不敢爬车的,远行时则只有硬着头皮走路。记得1991年9月去县城的高中报到的第一天,阴雨绵绵,我和一位同学用一匹骡子驮着行李,走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县城。由于穿的是非常便宜的拖鞋,到达县城时我发现自己的后背上全是拖鞋弹起的泥浆,所以走过大街的时候,我害羞得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行人。
后来上高中时老家修公路,我家分到了很长的一段修路任务,在父母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我一个人,靠着一把锄头,用一个假期挖平了一个高约2米、长20多米的大土包,整个人累得又黑又瘦,手上全是水泡,脚上多处受伤。但修好的路,却经常是晴天满天灰、雨天烂泥塘,一到雨天,车过烂泥路段全靠人推。有一次我借了一位同学的载重自行车回家,准备给同学带点梨,不料遇到了下雨天,到处泥滑路烂,我无法骑自行车,只得推着自行车艰难前行。
1994年至1997年在云南保山上大专时,我们上学和返家都要乘坐大巴翻越气候恶劣的高黎贡山,经常遇到山路坍塌,非常危险。300多公里的路,我们竟然要坐一整天的车,每次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很晚了。记得有一次,我们的车辆因路窄无法错车,被困在半山上进退不得,而后边极可能发生泥石流。险情当头,一个艺高人胆大的司机用尺子量了量路,进行简单估计后,让乘客全部下车,他自己却冒险开车经过极为狭窄、大家都不敢过的路段,我看见大巴的内侧几乎与对头车快贴上,外侧的后轮压在了路外的斜坡上,但他硬是把车开过去了。后来几个老司机也效仿,才把路疏通了,在冒险中化解了险情。
在那些年,我们不仅出行非常困难,而且能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非常少,有经济条件去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直到工作满两年时,我还没有到过德宏和保山以外的任何地方,没坐过火车和飞机。老家就在100多公里外,我周末却很少能回家。因为我如果回家,必须天不亮就乘坐6小时的车到县城,再换农用车坐两个多小时才到家,第二天必须天不亮就返回。所以,在1999年省发改委面向全省征集“十一五”规划建设时,我提出并被采用的7条建议中,有一条建议就是建设边境公路。因为,作为一名在边境长大的青年,我吃了太多交通不发达之苦。
2000年至201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德宏的发展一年一个新气象。先是德宏各县(市)间修通了三级公路,接着村村修通了弹石路,我们出差或回家都不再遥远。从州府芒市出发,我半天多就可以到家了。而我以前要走4公里的上学路,如今路修直了,平坦的道路仅有2公里。所以,我们每次回家,都可以带上很多东西给老人和亲戚。老家那些一直被交通困扰的山村,开始焕发生机,不断发展。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终于第一次坐了飞机,第一次坐了轮船、坐了火车。人生的多少个第一,都在这期间实现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先后参与了我州章遮路、潞盈路等一系列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的采访,深深感受到了德宏交通建设的魄力和力度。
特别是2012年以来,德宏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变,先是杭瑞高速公路(杭州到瑞丽的高速路)贯通,使德宏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接着,瑞丽到陇川的高速路完成建设,芒市到盈江、腾冲到陇川的高速路已经全部接通;芒市机场完成扩建,陇川机场完成建设,大理到瑞丽的铁路正在建设。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变了德宏人的出行方式。
而我从梁河县城回大厂乡的路,也已经修了水泥路。连我们村的路,也实现了更新换代。大厂这个曾经的省级脱贫攻坚乡,也成功脱贫了。2018年春节我从芒市驾车回梁河大厂老家,只用了两个多小时。我的姐姐高兴地说:“你们出发前我开始准备做饭,想不到我的饭刚做好你们就到了,现在的交通实在太好了!”2019年以来我们到县(市)出差,一天就跑了3个县(市)开了3个会,这样的速度,完全得益于交通的发达。目前,正在建设的芒市至梁河的高速公路,也很快就会通车。到时,全州各县(市)全部进入一小时经济圈,德宏的发展将驶上更快的车道。
从德宏出发,通向外州(市)的路也已不再艰难。从芒市到保山、腾冲的路,全部是高速公路。从芒市到龙陵象达镇的这条公路,曾经是一条非常难行的路。但经常前往芒市和象达交界处摄影的我们,却不得不经常走这条路,每次去摄影都要5点多就起床,7点半才到那里。如今,这条路经过改扩建,已经非常好走,只需40至50分钟就能到达,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这条路的连通,还大大方便我们每年春节后到三江口、天宁一带拍摄火红的木棉花。我们沿着这条路拍摄,头一天出发,第二天就能回到家。
今年2至4月,我在昆明培训后到临沧市镇康县出差。回芒市时,我查找了一条便捷的路线——从镇康经龙陵勐兴镇、象达镇回芒市,3个多小时就到了芒市。连驾车送我的司机鲁国华也高兴地说,通过送我,他找到了一条从镇康到德宏的便捷通道,以后帮亲戚接送在德宏师专上学的表妹时,就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了。而在镇康期间,镇康人在谈起以后与德宏的交往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等瑞丽到孟连的高速公路修通了,我们到芒市只要1个多小时了,到芒市乘飞机,比去临沧的机场还要近!”
航空、公路的发达,也让人们对出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由于航班较少,德宏人一直说往返芒市的飞机票实在太贵,乘不起。但是,近年来,在德宏州委、州政府的努力下,往返芒市的航班每天达到了几十个,机票也非常便宜。有时候从网上购买机票比车票还便宜,乘飞机出门越来越简单了。连我10多岁的女儿,也早早地乘了很多次飞机,这可比我超前多了。甚至有的朋友还戏说可以打“飞的”去重庆或成都吃火锅,到广东喝下午茶,去西湖喝龙井。
对于我个人的交通工具而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刚工作时,大家都流行买摩托车,而我因家庭条件困难,只能买自行车骑着上下班。后来,人们开始买电动车、买汽车,但我却一直没有改变。也因为没有条件买车,也不敢去考驾照。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一直喜欢摄影但出行不便的我,终于在2015年考了驾照,于2016年初买了汽车。这不仅大大满足了我的摄影爱好,也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出行。朋友们还根据“直过区”的叫法,把从没学过机动车而直接考驾照和买车的我戏称为汽车“直过族”。
德宏美丽、立体的交通要道,也成了我们摄影的重要题材,不少记者朋友航拍的交通要道,非常壮观。我在航拍中,先后在江东勐养一带拍摄了壮观地伸向云海的芒梁二级公路;在梁河县城至大厂的公路上,拍摄了如龙腾盛世一般的盘山公路风景;在芒瑞大道旁拍摄了河、路共舞白云间的梦幻公路;在陇川户撒、盈东旧城、梁河芒东拍摄了公路在金黄的田野间的如画风景。
70年砥砺奋进,70年边疆大变样。从城市到乡村到处是路网,从天上到地下处处能交通,从国内到境外到处通道连接,德宏立体的交通网正在全面形成,将带动德宏的更大、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70年来德宏交通的巨大变化,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体现,反映的正是党领导人民发展的万里路。(杨清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