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写好“德宏故事”新篇章
春节期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旅游热度持续高涨,接待游客数创历史新高,文旅市场实现新春“开门红”。全州累计接待旅游者210.88万人次,同比增长22.65%;旅游业总花费23.57亿元,同比增长22.12%。全州经营性住宿单位入住人数290954人次,同比增长26.29%,经营性酒店住宿率62.10%。27个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50413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3.07万元。
去年以来,德宏州上下紧紧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三支柱一标杆”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文旅提升系列行动,全力打造美食德宏、生态绿色、边境旅游“三张牌”,全面重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金字招牌,文旅产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参加政协德宏州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委员们就加强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品质等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抓基础,科学规划促提升
全州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总结会议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游客体验感满意度为目标,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针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李如利委员建议,要加快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开通更多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景区直通车,同时提升景区内部道路质量,合理规划停车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按照旅游景区标准,科学布局并新建、改造旅游厕所。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一批高品质的酒店、民宿和特色餐饮街区,丰富住宿餐饮选择。
莫俊文委员建议,要以宜居宜旅的思维抓规划,强化城市设计和村庄风貌管控,编制并实施城市道路、停车、绿化等专项规划,下决心解决“断头路”、停车难、景点景区丰富度不够等问题。要抓好老旧景区改造和新建景区、街区规划设计,逐步开通县(市)重点旅游景区“联运”或直达专线,以科学规划提升文旅产业组织化水平,整体提升游客在德宏的舒适度。
抓特色,打造边境旅游新名片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第五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和边境新村建设,建成34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我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边境村寨众多,省政府提出的这一目标任务,为推动我州边境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尹国文委员建议,要结合边境乡村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边境风情,深入挖掘边境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养”环节,推出边境观光、民俗风情、生态探险、特色餐饮等“沉浸式”旅游体验,打造“一村一品”边境乡村特色文旅产业。
张国荣委员一直在艺术、技术、技能道路上不断创新创意发展,坚持把传统民族文化与科技运用相结合,推出新的文创产品。他建议,要在立足各县(市)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避免出现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和单一性问题。
张婕、尹银胜、杨云梁、方文燕、张晓斌等委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德宏州抗战遗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开发。他们认为,德宏州作为滇西抗战的重要战场,拥有丰富的抗战遗址资源,如马嘉理事件发生地、雷允飞机制造厂遗址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然而,当前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存在遗址保护力度不够、教育功能弱化、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他们建议,强化遗址保护,争取专项保护资金支持,联合社会资本成立“德宏抗战遗址保护基金”,优先修复雷允飞机制造厂、马嘉理事件发生地等核心资源,打造“抗战遗址公园”,整合分散遗址,规划主题园区,配套建设文化广场、纪念雕塑等,打造集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深化文旅融合与教育功能,推动数字化保护,采用3D建模、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设计“重走滇缅公路”、战地模拟体验等,增强参与感。联合学校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参与遗址保护志愿活动、历史情景剧演出。联动周边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做好国际化推广,打造国际化路线。
抓引领,赋能个体强人才
近年来,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火出圈,各方游客特别是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酒店式服务,而是追求更加个性化、社交化的旅游体验,民宿因之成为众多游客首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宿受到游客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旺季的住宿紧张。
何映荷委员说,在市场需求两旺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民宿多为个体运营,一些从业者前期就缺乏对市场及品牌培育的考虑,存在理念滞后、资金缺乏、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管理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她建议,要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更高品质的民宿,让游客在民宿就能感受“有一种叫德宏的生活”,也让在红利风口应运而生的民宿成为“彰文兴旅”中的一块坚实基石。要从州级层面制定涵盖安全、卫生、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民宿加快提升改造。完善民宿重点发展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邀请专业机构为商家提供民宿设计、建设、投运等全方位服务,在装修风格、设施设备、庭院美化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鼓励多元业态的融合,拓展“民宿+研学”“民宿+农旅”“民宿+康养”等,防止一哄而上、“千宿一面”。
李如利委员建议,大力培养本地专业人才,注重发挥新媒体引流作用,吸引更多优质旅游人才到德宏投资创业,借助正能量网红的带动作用向外推介好德宏本地美食、美景。同时,深挖德宏本土文化资源,借助影视剧的创作和摄制,讲好德宏故事、传播德宏好声音,把德宏优秀民俗文化推广出去,从而带动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旅游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本地旅游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行业培训等活动,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记者 曹榕 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