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弄璋镇水稻育苗科研基地一派繁忙景象。薄雾中,几名工人弓着腰将嫩绿的秧苗盘从恒温大棚里卷起,通过输送带整齐码放在叉车上。“往左挪两指宽,别压着苗根!”诗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欧善斌扯着嗓门指挥,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淌。这批采用平盘育苗技术培育的水稻秧苗,将在半小时内运抵1公里外的高标准农田,由插秧机完成移栽。
“育秧是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秋粮的收成。既要选用好种子,还要选择好模式,秧苗才能苗齐苗壮!”欧善斌说,今年育苗基地首次建成使用,6000多亩育苗订单正分批分茬繁育中。“我们基地育苗能力达6万亩,今年试行效果不错,期待明年订单接到‘爆’。”欧善斌对科技育苗充满了信心。
这是盈江县弄璋镇“智慧稻作”全产业链机械化推进的的寻常一幕。2024年以来,盈江县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全县首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从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精准化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到智能化烘干、自动化精米加工的全链条、闭环式产业链水稻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据统计,机械化育苗成活率从人工育苗75%跃升到95%,每茬育苗周期缩短5-10天,机械化种植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37元。
上午8点,工人们陆续运送订单秧苗,田耕正忙。
在夏耕生产中,基地新购置的科技育苗“搭档”插秧机陆续“上岗”,每到这个时候,技术人员龚买福忙得不可开交。
龚买福坦言,“现在学会‘新农技’,种粮都更有底气了。”这话一点不假,赶在秧苗下田前,基地又添置了农业无人机,就等施肥派上用场。
“最初都是撒播稻种、人工插秧,费人工、种子不说,还费时间、费体力。”弄璋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思治文回忆道,2017年开始引进农机,现在耕种收全部实现机械化,最重要的是省心。技术推广路上不敢停歇。
“过去插秧季要请40个工,现在两台插秧机不到一天就能干完。”站在刚完成机插的稻田边,飞勐村村民刀承光很是满意,感慨道,“设定好参数,误差不超过2厘米,秧苗插得很整齐,看着都舒服。病虫害防治、土壤监测等不消操心,什么时候该追肥,什么时候要飞防,技术人员都会提醒。”
在育苗基地的一旁,新落成的烘干厂内,6台烘干设备正进行最后调试,等待着秋日实现“稻谷不落地”的闭环管理。
“我们要让机械手臂代替农民弯腰,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村集体入股分红,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把‘汗水农业’真正升级为‘智慧农业’。”站在基地中心,看着摆满农机的场地、等待运行的工厂……弄璋镇党委书记田涛涛满眼都是“宠溺”。他坦言,现在良种繁育、水稻育秧、栽插、机耕、机收、烘干等农事服务,一站式就能办齐。
看着井井有条的育苗流水线,田涛涛信心满满。“现场示范农田同步开工建设,基地将新增土壤监测系统、病虫害诊断系统等装备。让前来选种育苗的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增强弄璋镇粮农对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信心。预计3年实现全镇6万亩稻田全程机械化,打造滇西智慧农业示范高地。”他说这话时,远处的插秧机正沿着北斗导航划出的笔直线路前进,在晨光中织就一片新绿。
云南网记者 管毓树 通讯员 叶静雪 杨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