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换芝的手工银饰传承岁月|陇川工匠
巧手敲银饰,匠心传技艺。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李蛮呆小组村民李换芝通过传承银器制作,带动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年少学艺,一錾一锤练真功
李换芝与银饰的缘分,早在6 岁那年就已结下。那时,她便跟在父亲李成光身边,看着父亲将一块块普通的银料变成精美的银饰。13岁起,李换芝开始接触银饰制作中较复杂的工序。锻打时要掌控好力度,让银料逐渐成形;拉丝时需屏息凝神,确保银丝均匀光滑;清洗时更要细致入微,让银饰焕发光彩。她每天专心致志地学习,常常忙碌到深夜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20 岁时,年轻的李换芝已熟练掌握了银饰制作的全部技艺。
三十多年的制作生涯里,她的手早已不复细腻。烫伤的痕迹、锤子敲打的印记,还有厚厚的茧子,都是岁月和技艺留下的勋章。
初心不改,银饰藏祝福
在李换芝的记忆里,父亲的话语始终萦绕耳畔:“佩戴银饰寓意着平安吉祥,制作银饰就是一錾一锤将祝福融进银饰里。” 这份对银饰的理解,让她对待每一件作品都如同对待艺术品。她希望人们佩戴这些银饰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祝福,触摸到匠人手上的温度。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大量机器制作的银饰涌入市场。李换芝也曾到上海参加交流学习,带回了不少新的创意和灵感,但她从未放弃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机器可以做出精致的外形,却无法融入情感。”在她看来,手工制作时,匠人的情感、专注与祝福都倾注其中,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
银饰铸艺,传承在路上
“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技艺,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李换芝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她用一錾一锤,将对银饰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还有那份浓浓的祝福,都融入了每一件作品中,让手工银饰的魅力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我从小跟着父亲学银器,做了30多年,小时候不知道工匠精神是什么,长大了以后渐渐明白工匠精神是,坚持,耐心,细心,专注,创新,情怀,脚踏实地,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匠心精神的商业模式,都会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时代留下的一定是那些坚守匠心精神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专注态度,我会坚持这份心初心,把我们户撒银器传承创新,做出更多客人喜爱的有特色的银饰品,努力加油!
(白金状 李易晨 孔扎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