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咖啡串起的民族饮食文化
“这碗撒苤里,尝得出咖啡的醇厚;这杯茶汤中,飘着咖啡果皮的清甜;连我们的米饭都裹着烘焙咖啡的焦香……”初秋的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青山环抱的农家小院里,当“咖啡宴”刚端上桌,便引得食客纷纷点赞。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被咖啡香气浸润的边境乡镇,探寻一段跨越百年的“咖”味传承故事。
村民学习制作咖啡宴
户育乡与咖啡的故事,要从一百多年前景颇族土司迎娶的一位缅甸媳妇说起。“据考证,中国第一棵咖啡树就由此引种到户育。”果香四季咖啡菜系研发负责人余翠告诉记者,作为中缅边境的景颇族聚居区,这里的先民早与咖啡结下不解之缘——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逐渐将咖啡融入日常饮食,“喝咖啡、用咖啡做菜”成了景颇族特有的生活印记。
咖啡宴
在景颇族传统饮食中,第一道咖啡菜便是“咖啡煮鸡蛋”。将烘焙后的咖啡豆研磨成粉,与清水同煮,打入土鸡蛋,汤头带着焦香与微苦,鸡蛋吸饱了咖啡的醇厚。咖啡果皮晒干后泡茶当作饮品、咖啡尖与肉类同炒去腻……咖啡不仅是饮品,更成了景颇族厨房里的“百搭香料”。
制作咖啡宴的原材料
古法研磨咖啡粉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传统,而是在老辈经验上做‘现代化转译’。”余翠介绍,研发团队走访了20多位景颇族老人,整理出30多种咖啡食材的传统用法,再结合当代人口味调整咸淡、平衡苦甜,“比如咖啡撒苤,过去更苦,现在我们会控制咖啡粉比例,让苦味更柔和,年轻人也爱吃了。我们用咖啡树的果、叶、花、果皮甚至烘焙后的粉末,变着花样端上餐桌,让这抹‘咖’味正以更丰富的形态走向大众。”
咖啡撒
近年来,户育乡通过免费发放咖啡苗、党员带头试种等方式,全乡咖啡种植面积已达2100余亩,覆盖4个村委会,林下套种模式让农户同时收获橡胶与咖啡两份收益。同时,乡党委还牵头盘活资源,用活市民宗局、市政协项目资金,建成咖啡文体广场、咖啡母树文化园;对接绿美乡村项目,在村寨道路旁打造“大粒种 + 小粒种”咖啡景观带;引进企业“NL24”等,推动咖啡文创等业态落地。
咖啡鬼鸡
咖啡排骨
从种苗到杯子再到餐桌,从林间到文旅再到文化提升,咖啡产业链的延伸与当地群众增收紧紧联系在一起。(记者 杨雪梅 通讯员 罗迪)